撰文:Aaron Kao
2019.3.1 是我離開 Nike 的第一天,即使已經是五年前,我還是記得當天早上起來突然沒有地方要去、突然整天沒有會議、沒有行程,有一種好像失去什麼、但又好像得到什麼的感覺(所以到底是什麼感覺!)
成為自由工作者,開始經營自己的品牌、創建自己的公司;做對一些選擇、也做錯一些選擇;無論如何,都是寶貴的經驗。困難裡總帶著機會,而善用機會者得天下;我沒有得天下,因為我去了商周(…)
–好了,從這句以後真的都是認真寫的–
**如果你想成為講師/自由工作者,以下是我給你的建議:**
1. 不要衝動:講師不是餓死就是累死,而且你很可能先餓死,然後再累死。一個身分,兩種體驗;一個講師,兩種死法!
2. 待在企業裡,磨出里程碑、磨出江湖地位、磨出紮實的經驗,再考慮出道。有時候在企業內你的成功是因為組織的優勢和資源,不一定是你的能力,千萬不要搞錯了,當你從不收費轉換為收費的乙方,要記得客戶不是吃素的。所以,若能在企業內累積到「總」字輩很不錯,至少也要是個 Manager,若沒有…就再磨一下吧!因為你的眼界會跟你的職位經驗成正比,也跟你以後能處理的問題難度成正比,出道後逆向升級服務到更高的職位別,機會很小。
3. 自由工作者其實是最需要自律的工作,基本上跟「自由」兩個字沒什麼關係。決定自己要做什麼並持續推進,進而產生成果,是最基本的能力。沒有自律、就沒有自由,這在自由工作者上是絕佳印證。進一步的說,自律的「去」做什麼是簡單的、自律的「不去」做什麼是困難的,等你能夠因為想要平衡、想要平靜、想要不違反原則,而能大方拒絕六位數日薪而不後悔,那才是真的自由了。對我來說,自由 = 不為了未來的想像而放棄今天的平靜安穩!
4. 成為自雇者,你就沒老闆的腰可以靠了。你要能為「所有」事情負起「全部」的責任,什麼疫情啊、奧客啊、事情沒進展啊、不會這個不會那個啊,都是自己要承擔並且搞定,然後交出成果(賺到薪水!)。所以若無法承擔甚至享受為自己負全責的人,還是乖乖待在大公司裡享受靠腰老闆的惡趣味吧!
**如果你看完之後還是決定要成為講師,以下是我給你的建議:**
1. 0-0.5年:不要花時間設計涵義很深的 logo、不用花時間想個很厲害的公司名稱、搞個厲害的辦公室、聘個助理來幫忙,這些都是枝微末節。申請公司很簡單也是必要的,因為才可以開發票,若借用別人公司開發票需要扣 10-12 %,超過這數字的都是流氓。總之,最重要的就是建構「商業模式」:「我是誰?我能為客戶解決什麼問題?我如何提供服務?」然後用平台/網站對外把這些東西說給你的 TA 聽,最後能取得足以維生的收益。這些事一點都不浪漫,前面幾個問句一點都不好回答。
2. 0.5-3年不等:不要計較太多,想盡辦法為他人提供價值,不管是在 FB 寫文章、短影音、低價接客(這句話怪怪的…),先把「好名聲」擴大是必經之路,同時累積寶貴的經驗。
3. 3年:若 3 年還沒混出點名堂,你應該認真考慮回去公司上班或去買彩券,總之不要說自己懷才不遇就好,自媒體時代早已沒有懷才不遇這件事,若覺得自己懷才不遇,可能其實是因為沒才。
4. 3-5年:量累積到了一定程度,品質才會提升,「量變,產生質變」。當品質穩定了,客戶滿意度也穩定了,這時候就要開始取捨,把自己沒辦法做到最好的、別人也可以做的、自己沒有很想做的、天時地利人和不適合的、知道做下去不會有好成效的,全部都刪除,直到精簡到可以陳述「你=什麼」。「Aaron=績效教練 performance coach」,這是我成為職業講師第四年才找到的明確定位。也直到最近,我才把自己的授課架構:「績效飛輪」整理的清楚。3-5年這一階段,簡單說,就是找到自己明確的「商業藍圖」。
5. 第6年:盡力提高單位產值、建立能產生被動收入的商品、找到強者結盟、善用 AI 及自媒體加速事業發展、能彈性運用講師/教練/顧問等不同身分協助客戶更有效的解決問題 ← 以上是我的新年新希望。
6. 7年以上:沒經驗,所以不知道。
以上,報告完畢!職業講師第 6 年,請大家多多指教🙏
附上最新整理的「驅動績效飛輪:解鎖團隊績效九堂課」,以後我就只上這九堂客戶們最愛的經典熱賣課囉~